- A+
这几天,有两件事相继发生并引起人们关注。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,让人五味杂陈。
与其相反的是,
一个是山东青岛海边,58岁卖玉米的刘玉荣阿姨纵身一跃,将一个年轻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,被救者拿出500元感谢,刘阿姨坚决不要;一个是浙江桐庐一漂流景区,一村民为一部落水手机跟失主要价1500元,协商不成最终将手机重新扔进水中。有点儿魔幻,但这就是当下社会现实,美好与丑陋并存。
事实上,
社会的评价与后续处理,与人们希望的一致。刘阿姨得到了无数人的怒赞,当地正在给她申报见义勇为;那位扔手机的村民不仅被人鄙视,还被警方给予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。
两种行为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认知。刘阿姨救人的事很温暖,她那句“救命就是救命,要钱不合适”,朴素得让人泪目。这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善,不假思索、不计回报,驱动力不是外部奖赏,而是内心对生命无差别的敬畏。这种道德挑选超越了功利计算,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。把捞回来的手机再扔进水中的村民让人心寒,他把“助人”异化 1点资讯平台 为“生意”,将道德行为明码标价,把别人的困境视为商机,还价不成把手机重新扔回水中的行为无异是对道德底线的公然挑衅。
通常情况下,
大家希望社会上像刘阿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,像那位村民一样的人越来越少。这背后,个人道德挑选在特定环境中引发的连锁反应必须重视。刘阿姨的善举之因此令人动容,不仅在于其行为本身,更在于这种行为对周围人群的示范效应。她的“救命分文不取”就像一颗道德种子,在见证者心中生根发芽。“一人行善,万人可激”,这种正向的“道德传染”能够重塑一个特定区域的行为规范。而景区的扔手机事件却展现了完全相反的道德传导。当第一个村民成功通过收取高额“辛苦费”获利时,这种行为模式便会在群体中飞快扩散。事实上,后来随着水位下降,一名当地阿姨再次捡到了这部手机,并且也向失主要800元“辛苦费”。而从报道来看,当地通过捞手机挣钱的人应该不少。这本来应该是见不得人、偷偷摸摸的行为,却被当地一些人做得理直气壮。
大家常常忽略的是,
还有社会对两种行为的及时反馈,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道德如何传导。在刘玉荣阿姨的事例中,被救者专程致谢、媒体报道、社会赞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正向激励系统。这套系统不仅强化了行善者的道德认同,更向旁观者传递了明确的价值信号。而在捞手机事件中,如果第一个收取高额费用的村民能够被及时制止、处罚、曝光,那这次的事件肯定不会发生。对小恶的纵容将导致大恶的泛滥。
更重要的是,
每一次对善行的点赞,每一次对恶行的抵制,都在刻画着社会的道德底色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行为的社会放大效应,大家就能逐步构建起“善善相生”的良性循环。 AVA外汇开户 毕竟,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不仅取决于它产生了多少英雄,更取决于普通人如何在日常挑选中守护那份最初的善意。